本篇文章1926字,读完约5分钟
■cubn记者曹淼北京报道
过去,中国以质优价廉的产品被世界称为“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公司凭借自身人力价格的特点,在世界合作中开拓了自己的领土。 商品上带有的小“中国制造”标签,已经成为其性价比之高的有力证明。 但是,在金融危机下,新闻经济、虚拟经济、全球经济的热潮一齐涌动。 波波的冲击刺激着中国公司的神经。 卡制造的历史不能再重演了! 他们开始积累财富和能源,效仿世界知名公司,试图抛弃“制造”这条产业链。 “制造化”真的能给中国公司带来曙光吗? 远离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国公司将何去何从?
“鸡肋”的不自然
在国内这股“去制造化”的浪潮中,家电巨头海尔的业绩尤为引人注目。
今年2月,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向公众表示,海尔计划抽掉大部分生产业务,削减价格,加快为用户提供服务和应对市场趋势。
说出话来了,引起了业界的震惊。 但如果仔细分解,海尔的这个决定绝非偶然。
纵观国内家电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几次价格战,加上技改创新时间越来越短、同质化严重等因素,家电连锁公司的规模和经营额越来越大,家电生产公司利润已经不多。 “我国家电业的利润率只有2%~3%,已经变得像刀片一样稀薄。 ’张瑞敏感慨地告白。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时代,各种商品都处于供给不足的状况。 生产同一种类商品的制造商数量和商品种类都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方法应运而生。 由于全球低价的特点,中国公司赚到了“制造加工”的血税。 “用8亿件衬衫换波音737”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在金融危机风暴席卷之后,中国公司的这种状况已经难以维持了。
各种原材料的价格开始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型公司在死亡线徘徊。 新闻和全球化的加速推动了生产技术的转移速度,进一步压缩了产品的价格。 各方面的消息证明,中国制造的特征正在消失。 制造环节被公司利润降到了微薄的产业链的最低端。 利益是生存之本。 当然,公司致力于更赚钱已成为趋势。
前车轮
实际上,在国际大企业品牌中,“制造业空”不足的例子不少。
知名企业品牌苹果的ipod产品由数百个零部件组成。 但是,实际制造ipod的不是苹果。 整个ipod的制造业务由外包代理。 很明显,苹果公司放弃了产品的制造,掌握了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设计。 因为在他们看来,后者才是产品真正价值的体现和丰厚利润的所在! 通过控制设计、营销和渠道,苹果公司取得了全部利润的51.8%!
“美国一直以来强调的是从设计中创造,创造新产品。 他们不做制造这种东西是因为他们知道制造产品的利润率很低,长时间制作也不值得。 ”针对苹果企业的“去制造化”战术,tcl通信首席执行官杨兴平对媒体进行了这样的总结。
目前,“去制造化”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特征,特别是在全球企业品牌公司更为明显。 除了苹果之外,其他知名企业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阿迪达斯、耐克等都没有自己的工厂,但通过研发、渠道、企业品牌等方向的努力,让企业品牌战术深入人心,
在“去制造化”的道路上,我国的一点公司已经打头阵,成为了后来者的先导军。 服装公司“美特斯邦威”就是其典型代表。 本报记者通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得知,与国内许多公司不同,自公司成立以来,该公司的制造业务全部外包。 美特斯邦威通过掌握产品设计和销售环节,其产品在国内同领域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前途漫漫
但是,中国公司实行“脱制造化”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看起来很美”才能去制造化。 生产环节的剥离,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都会面临切肤之痛。
首先,制造环节作为转型前公司的特点,聚集了公司的大部分员工。 如果外包这一环,公司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员工的安置问题。 其次,在公司还没有完成商业模式的建立和企业品牌的提升之前,坚决放弃主干业务,青黄不接的时候,公司的利润从哪里来?
如何使“去制造化”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变革可能?
“‘去制造化’的路径绝不是一条。 在“研发、采购、制造、营销、服务”的链条中,“去制造化”的路径一般是将资源集中在研发、营销、服务等环节,制造活动在公司的价值组合中所占的比例会下降。 ”科尔尼的全球伙伴张天兵想。
其实,“市场营销化”是中国公司“去制造化”最常见的路径。 海尔是这条路线的代表之一。 通过产品销售渠道从制造型公司转变为营销型公司是公司盈利的不二法门。
除了“市场营销化”之路外,业内人士认为“研发化”、“金融化”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发展都是公司可以选择的道路。
“中国公司不能指望‘去制造化’一夜之间见效。 ’张天兵对记者说。 有一天,中国不仅会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也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企业品牌工厂”。
标题:“去制造化:想说爱你不容易”
地址:http://www.sdsxywx.com/sdss/1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