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5字,读完约3分钟
互联网的出现一定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 这给了人类太多的便利、速度和性能,特别是青年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网络生活 但是,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也应该观察到至今尘埃未落 例如,人们的想法可能正在悄悄地改变 现在大学生研究生写论文大多依赖网络获取信息,确实很方便,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辛苦地收集数据 很多人因为这个习性,寻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地打开“百度”(和其他门户网站的各个搜索引擎)。 这种行为模式太普遍了,我称之为“百度依赖症” 这很方便,但是网上的新闻真伪参半,不一定可靠。 怎么能不经过考试就作为研究的依据呢? 而且,这种结果空洞无物的行为不利于提高研究能力,反而有可能导致“懈怠”的惰性 就人文学科而言,接触研究对象、探索和熟悉研究途径的过程,必然有很多感性认识,是重要的积累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过度依赖网络材料,就会变成零碎的、拼贴式的思考,也就感觉不到写出来的文案了 因此,还是要多读书,多读完本,在不断思考积累中提高研究能力 网络汉纳百川的新闻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法,以及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和便利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浏览、思考方式,也改变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印刷文化的浏览思维方式 由此引发的思维跳跃、碎片化、缺乏深度、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新现象 沉迷于网络,很多人长时间无法集中精力看书、写文案。 一般来说,继续打开电脑和手机,看看有没有新消息 大家容易发呆,观察力不集中 如果把记忆依靠互联网,依靠百度和谷歌,那么它的记忆会变成技术化,生物记忆会变成物理记忆,会对人类的感情、性格、思维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信息轰炸和过多的新闻也可能对年轻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这几年,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但不安也多了 这是为什么? 除了我们普遍认为和讨论的任何有形原因,如社会变革、市场化等,也可能有新闻过剩的原因 至少可以判断,新闻过剩,来不及过滤、解决,新闻流动可能像海浪一样不断聚集、翻滚、冲击人们,引发包括社会心理问题在内的大问题。 特别是网络新闻发布现在很随意,真伪吻合,鱼龙混杂,负面的东西,可以无限扩大 这些每天纠缠着人们,给人们带来冲击,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心理状态 面对新闻过剩现象,年轻人必须自觉。 那就是,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新闻媒体素养 你必须知道现代新闻传播的规律,接受它,看透它。 不是被动面对,不是卷入 必须培养自己的“定夺”,包括应对各种复杂新闻、过滤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规律、不随变化而变化的眼光,以及平常心等 有些“裁决”不能完全卷入信息轰炸的漩涡。 只有这样,才能在没完没了的各种“现实冲击”面前保持冷静,不“愤愤不平”、“九斤老太”,不随大流,平静下来,尽量挤出自己快速发展的空之间,少 在当今这个普遍的焦虑中,一个人的身体完全不焦虑并不容易,但如果能够冷静地意识到这一点,减少一点烦恼和烦躁,也许就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质量 以我的经验,读书写字也许是一种做法
标题:“走出新闻过量的焦虑”
地址:http://www.sdsxywx.com/sdss/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