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62字,读完约13分钟

长江三角洲一市中,苏浙沪有唯一边界,苏浙皖也有唯一边界。 安徽省宣城市与浙江省杭州、湖州市、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市接壤。

因此,安徽省对宣城的定位是努力建设皖苏浙交流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力成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高质量高速发展安徽省的先头部队。

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内部,宣城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城市。 宣城市市长张冬云在《欠发达地区》中向第一财经记者描述了宣城。 宣城全年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全年达到1317.2亿2000万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中排名第23位。 张冬云认为宣城急于赶上。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但宣城的一个特点是,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宣城是从东部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经济辐射的必然通道,具有天然的区位特征。

数据显示,年宣城沪苏浙江投资项目和到位资金占宣城省外资金利用的80%以上,与沪苏浙江研究生院对接的产学研用项目占所有同类项目的45%。

张冬云表示,宣城要发挥自身“东部市场、中部价格”的天然特征,大力推进园区合作建设,积极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资本转移。

距离苏浙沪最近的安徽省城市

第一财经:今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召开,随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快速发展规划纲要出台,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这个新阶段会给宣城带来什么?

张冬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术,我们作为地方非常高兴。 他认为,这是多年来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新定位、新期待,也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历史机遇。

在芜湖刚刚召开的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再次贯彻习大大总书记的指示,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快速发展规划纲要,策划新的行动方案,以“一局棋”的意识在优质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文案,贯彻新的快速发展理念。

作为安徽省离苏浙沪最近的城市,宣城应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不仅给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给安徽省,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山清水秀的地方,带来越来越多的金山银山。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宣城向东融合,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优质快速发展。 一是战术地位已经确立。 年加入“南京都市圈”; 年进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26个重要成员之一; 年正式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商会,成为34个会员单位之一; 并且成功进入g60科创走廊3.0版,成为g60科创走廊高端“俱乐部”的一员。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二是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年跨越2百亿阶梯达到1317.2亿2000万元,在全省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排名第一,连续两年位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前五。

三是交通枢纽初步形成。 随着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宣城初步形成省际高铁、县际高速公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市外与上海、杭州、南京实现“一个半小时的生活圈”,市内实现“区际高铁、县际高速公路”。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四是创新能力继续加强。 年,创新竞争力进入中国城市第88位,创新持续力居长江三角洲城市第三位,创新潜力排名全省第三位。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第四位,增加值首次突破50%,达到54.2%。 战术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加到全省第三位。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五、绿色迅速发展硕果累累。 年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相继创建,成为全国第二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全国绿色快速发展优秀城市; 年被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全国9个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年份入选全国12座美丽的山水城市,是安徽省唯一的。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六是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年,全面小康指数进入全国地级市百强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均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第四位,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比上年下降1位,为长江三角洲第20位。 农村居民收入全省第四,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省第一。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第一财经:宣城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比较年轻的城市,2001年建市,年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商会和g60科创走廊,宣城和长江三角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宣城在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中取得了那些效果? 你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体验?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张冬云: 2001年宣城撤出建市时,当时提出了东向快速发展,争夺安徽东向快速发展的先头兵。 这18年来,我们如何从观念上融入长江三角洲,从行动上对标长江三角洲,在产业转移方面将沪苏浙江产业落户宣城,在政策措施上与沪苏浙江无缝对接,进行有力的探索。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年,对宣城的快速发展来说,是最不平凡的一年,g60科学创新走廊升级版增添了宣城,宣城必须与发达地区更好地走创新之路,这对于宣城的快速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我们以前融入长江三角洲,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是“我的长江三角洲”。 因为我们是长江三角洲的一员。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对宣城来说,在精神方面、思想观念、行动指南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同样感谢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让我们走向互联互通。 开通长江三角洲省间断头路的首个定点推进项目包括申嘉湖西延高速公路、宁宣杭高速公路、溥阳至宁德高速公路3条高速公路。 宣城平民( 603883 )多年期待的断头路通行,有望于今年实现。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铁路方面,皖赞、宣杭铁路与宣城勾结,商合杭高铁即将建成,宣绩高铁已获批,计划中的宁宣黄、宣镇、宣城至泾县,东至宿松铁路均与宣城交叉,京福高铁、沪苏湖高铁、杭 在高速公路上,沪渝、宁宣杭、宣南铜和扬绩高速安徽区间已全线开通,从宣城到泾县高速加速推进,申嘉湖高速从西延伸至宣城。 在航运空方面,芜申运河可以让宣城通过江达海,芜宣机场、市街桥铁路物流中心正在加快建设。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交通上的无缝对接,将在物理方面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流和资金流,真正实现长江三角洲包容的快速发展。 这是一体化的,一局棋给宣城带来的便利。

第一财经:宣城有多少投资来自苏浙沪? 预计未来的快速发展将是什么样的?

张冬云:据招商统计,我们去年的外来资金为885亿元,80%左右来自苏浙沪一带。 2001年宣城撤出建市之初,我们说要承接长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但宣城人在上海迅速发展后,只会回报家乡。 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提出东向快速发展,在宣城召开了规模较大的东向快速发展推动会,揭开了安徽包括宣城在内的东向快速发展的序幕。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江浙和上海的一些项目,开始在宣城定居。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此外,宣城一点公司也积极瞄准上海,一点通过与上海三线公司的技术合作、人才和产品的互利,宣城在汽车零部件和其他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快速发展。

年后,宣城东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产业产品的诸多升级。 特别是这几年,比如上海保隆汽车科技把很多汽车零部件产品放在宣城的宁国,过去是加工概念,现在技术创新、研发都在这里。

另外,我们与上海的合作也从低到高,内涵在提高,外延在扩大。 例如,国内最大的上汽GM广德试验场、上海航天局的“603”基地位于宣城。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推进产业分工,必然会带来大家的认可,有了认可,行动就会一致,必然会起到“1+1+1+1> 4”的效果。

随着商杭高铁的开通,我们可以缩短到上海一个小时,到杭州40分钟,到南京30分钟,到上海可以“早上晚上去”。 这样方便的交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虽然现在就感觉到爆炸性的增长,但是最近确实有很多项目来到这里。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建议在宣城建设长江三角洲产业合作带

第一财经:宣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由于处于三省边界,宣城强调产业转移。 对宣城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到底有那些特点,但想承接的产业有一点定位吗?

张冬云:要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中心城市产业的高端化、中小城市产业的制造化。

因此,我们要从自身的快速发展实际出发,与现实的体制性和制度性的困难和障碍进行比较,一是找到自身的定位。 宣城作为安徽唯一与苏州浙江省交会的省辖市,以安徽打造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优质快速发展前沿和桥头堡为主线,积极瞄准上海苏州浙江,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优质快速发展安徽的先锋兵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二是注重租楼梯攀登。 多次将产业分工合作作为头等大事,以上海浙江为招商引资主战场,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着力构建与上海浙江高端产业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与上海浙江产业互补协调的快速发展格局。 并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相对应,积极规划推进“一基地两走廊”建设,着力建设旺陵科创基地、宣郎广宁智创走廊、洸旌成绩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产业走廊。 年,全市与沪苏浙江研究生对接的产学研用121个项目,占全部项目数的45%; 近30家公司明确上传了旺陵科创城,其中来自上海苏浙的有12家。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三是突出优势的互补性。 逐一发挥区域、土地、交通、生态等资源重复特点,积极推进园区共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苏州浙江园区签署共建协议。 并加快“飞地”合作机制创新,优化产业布局、核心区和起步区选址、合作共建模式。 目前,上海的两个农场(白茅岭、军天湖农场)、一个基地(上海航天局的“603”基地)、一个汽车试验场)上汽GM广德试验场) )位于宣城内。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产业转移总是需要客观的空间运营商,这个运营商在哪里,我觉得宣城很合适。 宣城位于皖苏浙江交界处,也是安徽离上海最近的地方。

首先,我们交通便利,制造完成后,可以通过铁路、高速公路迅速运到诉求地,通过浙江宁波、上海方便出口。

其次,宣城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在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中仅次于杭州。 丘陵、岗地等可开发的土地很多,而且每平方公里只有217人。 国土开发强度、城市化率等与苏南、上海、浙江相比,现实差距较大,快速发展空之间存在无限。 所以江浙沪的公司来到这里,可以处理土地资源要素的瓶颈问题。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另外,我们的小区也比较成熟。 逐一发挥区位、土地、交通、生态等资源重复特点,积极推进园区共建,宣城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江园区签署共建协议。

日前,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马建堂书记在浙江湖州市主办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快速发展调研座谈会,认为在三省交合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是有基础、非常必要的。

为此,建议利用安徽省上海市最大飞地白茅岭农场,在宣城规划建设长江三角洲产业合作带核心区和起步区,构建三省一市“6+1”结构。 也就是说,6个县市再加上1个上海农场。 这有利于四省市更方便地深化一体化分工合作,加强对长江三角洲乃至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在产业布局上,强调食品加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电子新闻产业、物流/电商产业。

构建优势共享机制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一财经:在区域间的合作中,优势共享机制非常重要,宣城做了那些探索? 形成了什么好处共享机制,元素可以更自由地移动?

张冬云:要打破行政各地区的限制,实现互利,关键是要创造现实的利益,让大家感受到交通的便利,比如办营业执照不用去上海等。

我们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共享机制,如与浙江萧山新塘街合作的宣城新塘羽下产业园等。 对萧山来说,产业到了宣城,空之间被释放,可以迎来新的产业,而且也有一部分收益。 对宣城来说,产业形成并迅速发展。

在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只能在开放中提高自己,才能进入轨道。 用物理方法阻止别人是不现实的。 相比之下,我们必须团结快速发展,探索制度安排,处理标准化问题。 现在机会来了,我们必须挽留。

第一财经(宣城说要在投标过程中营造高一体的快速发展环境,但实际上中国城市的能源水平存在梯度,强调高一体会不会阻碍宣城招商引资?

张冬云:不仅不是障碍,还推动我们更好地服务,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我们大多从事招商引资这种工作,真正的公司房子看着这个地方的环境和未来的成长空之间。 我接触过的江浙沪公司的房子想来宣城,他们说你现在有的方面比其他地方好,但相对来说你有别的特点。

我们谈谈高对接。 对接第一是理念、行为习惯、处理问题的探索。 我们必须要有现代和国际的视野,要看发达地区是如何应对挑战的。

我们也需要优惠政策,但越来越多的是考虑到经营者环境,考虑到公司能否在这里迅速发展,建设经营者环境的高地。

第一财经(目前苏浙沪边境的地方正在建设长江三角洲示范区。 这个示范区的定位是贯彻新的快速发展理念的示范区间,是推进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宣城作为皖苏浙江唯一边界的地方,在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没有做那些探索?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张冬云:去年,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打着“安徽郎溪皖苏产业合作园区”“安徽广德皖苏浙江产业合作园区”的招牌,夯实产业合作平台,拓展产业融合的空区间。

除了产业合作,我们还重视社会治安方面的合作。 这几年,我们建立了定期的会商机制。 在生态方面,有污染防治合作机制、水质监测机制,在污水处理方面有补偿和救助机制。

习总书记说,绿山河无非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的发源地在浙江安吉,我们必须加以参考。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好好保护山和水,绝不是污染环境,牺牲环境追求gdp,用赚来的财富反过来处理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这是相反的。

“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标题:“专访宣城市长张冬云:东向融入长三角 争做安徽排头兵”

地址:http://www.sdsxywx.com/sdss/5009.html